武汉铁路运输法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法院文化 > 法官风采

梦里潇湘

发布时间:2016-11-17 08:28 来源: 阅读:4406

 

     中国古典小说,真正能把女子提到很高地位的并不多,印象中除了《红楼梦》,还有一部《镜花缘》。但是李汝珍笔下的女子显然是少了几分神韵,前五十回倒还一个个通微灵秀,侠骨柔情,但到了后面,满纸诗词曲赋的堆砌,非但侠气荡然无存,连原有的才气也矫情起来。倒是曹公的一枝 生花妙笔,写活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灵韵脱俗的女子,她们的命运才情也才能引得后人嗟叹不已。

        

    所有小说中最钟爱一部《红楼梦》,它把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推向了最高峰,而且做得真正漂亮。总想写点什么,但《红》给我的门槛太高了,高深得让我不敢轻易去碰触,以我的水平去妄加什么评论,不能亦不敢。但总还是放不下,总觉得对那些钟情的女子有些亏欠。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用临水照花这个词来比喻黛玉,于是忍不住了,也写写吧,为了那个魂梦中所钟爱至及的女子。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的确,黛玉是美的,她“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拂风”;她“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美得致灵致性,才华绝代,美得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无人能及。她是梦中的人物,凝眉驻足间的高雅睿智,骨子里的清冷孤高,始终是书中我最钟爱的。

 

茫茫青埂峰下,绛珠仙子立下誓言,以泪还报,以情偿恩,何等凄清灵婉。自此黛玉便有了一生流不尽的泪水,有着一世诉不尽的轻情谊。此种致灵致性的女子,大概也只有梦中才会有吧。

 

黛玉的美丽很大一部分来自她的才情。她的诗凄美清婉,初立诗社便以一句“借得梨蕊三分白,偷得梅花一缕魂”博得满堂彩。而此后更是以三首菊花题将大观圆的比得心服口服。此处曹雪芹让黛玉夺菊花魁是有深意的。菊花晓露清愁,清冷孤高,试问除了林,大观园中众女儿又有谁与之相似?“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哪里是在写菊,分明是写自己。自己的孤寂、心志大约也只有菊可以了解吧?

 

然而真正写出了她的真性情的却是她的三首长诗——《葬花吟》、《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许在《葬花吟》中的她还不全然看尽世俗的炎凉和人世的险恶,还有心气诉一下“风刀霜剑”的摧残,来脱显一下自己愿‘随花飞到天尽头,强于污淖陷沟渠”的孤傲高洁。到了《秋窗风雨夕》中,正是大病未愈,时值宝钗探望。黛玉这时对自己以前的种种信念开始游移不定,苦闷孤寂无人吐诉,于是挥笔成文“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与《葬花吟》相比,更多是孤助与无奈,而少了几分前者的孤高和坚定。书至后来,大观园渐渐由盛入衰,黛玉看尽人世凄凉悲欢,久病难医,此时的她心已死,意已灰,扬扬《桃花行》看去却是字字血泪,斑斑湘妃竹又怎能道尽心中诉不尽的痛苦?难怪宝玉看后不尽落泪,断定必是出于黛玉之手而非宝琴。如此种种,便是黛玉,难怪有人用了临水照花这一奇绝的比喻。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这位幽独的女子的形象。

 

林是梦中的人物。“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微雨中、花树下,潇湘妃子独倚荷锄,悄然静立。低吟中,一曲《葬花吟》不知哭痴了多少人的心?“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是对春红退却、残香易逝的感叹,还是对那个摧残人的社会的抗诉?于是在世态炎凉中,她苦苦挣扎出“冷月葬花魂”的惊世骇俗。那个耗尽孤零一生幻化成的超凡脱俗的魂灵是否也在清冷月下融为一缕花魂临水而立?她傲世独立、卓而不凡,她们善于用笔尖去舞弄文字,舞得过于高明些,所以难容于现世。这样的人灵魂深处总是孤寂的。临水而立,孤芳自赏,照出的不知是花影还是自己孤寂的灵魂?

 

  虽然黛玉的美到了现实中难免显得有些瘦弱单薄,她不及宝钗的宽厚,也无湘云的豁达,甚至没有袭人的似水柔情,她的美也许在现实中过于小家子气和病态了些。但是书不是现实,是诗话幻化了的世界,所以黛玉是美的,因为这种美有了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做依托,骨子里致命的刚毅和傲世是书中其它女子所无法企及的。所以魂梦中总会忆及潇湘妃子,临水而立,影影绰绰……

 

临   水    照     花

 

  记得曾经在书上看到过一篇文章,谈到临水照花这个词,用 以形容作者极其钟爱的两个女子——张爱玲和林黛玉。读完后,脑子里蓦地就冒出两句诗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整篇文章仿佛是西子湖畔的一杯碧螺春,淡淡的,却悠悠的。忽然就 有想写点东西的冲动,同样为这两个人,同样为我极其钟爱的女子。

 

  张爱玲和林黛玉,两个看似不相及的人,却被作者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文章开头由雨写开,微雨、碧水、青石板,诗一样的氛围,诗一般的基调。接着由碧水引起时空的转移,水中隐约可见张爱玲凝眉驻足间的高雅和睿智,听到她那句冷冷的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位幽独的临水照花人的形象。“临水照花”实是一个奇绝的比喻,正如文中所写,张是天上的,林是梦中的,所以她们独特,傲世独立、卓而不凡,她们善于用笔尖去舞弄文字,舞得过于高明些,所以难容于现世。这样的人灵魂深处总是孤寂的。临水而立,孤芳自赏,照出的不知是花影还是自己孤寂的灵魂?于是张爱玲被幻化成一枝涉世独立的芙蕖,临水而立,影影绰绰……

 

  接着文章由花引出另一位临水照花之人。“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微雨中、花树下,潇湘妃子独倚荷锄,悄然静立。低吟中,一曲《葬花吟》不知哭痴了多少人的心?“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是对春红退却、残香易逝的感叹,还是对那个摧残人的社会的抗诉?于是在世态炎凉中,她苦苦挣扎出“冷月葬花魂”的惊世骇俗。那个耗尽孤零一生幻化成的超凡脱俗的魂灵是否也在清冷月下融为一缕花魂,同张爱玲一样临水而立?

 

   两个人看似相去甚远,骨子里却有着致命的相似,所以作者将二人联系在一起,用诗样的语言表现出一种脱俗的别致的美。浅浅淡淡、朦朦胧胧,充溢着对二人的敬慕却又轻易无法碰触的情感,渐渐萦绕成一个极淡却又及浓的意境。